愛丁堡藝穗節獨腳戲《烽火青春》 曾留港生活7年英國劇作家 重塑香港2019年抗爭運動

回覆文章
matrix
文章: 1124
註冊時間: 週三 10月 12, 2022 4:26 pm

愛丁堡藝穗節獨腳戲《烽火青春》 曾留港生活7年英國劇作家 重塑香港2019年抗爭運動

文章 matrix »

愛丁堡藝穗節獨腳戲《烽火青春》
曾留港生活7年英國劇作家 重塑香港2019年抗爭運動

2019年香港經歷的社會動盪,事隔六年後在英國愛丁堡舞台重現。英國劇作家兼演員馬丁(Mimi Martin)將她當年在香港的親身經歷,編寫成獨腳戲《烽火青春》(Youth in Flames)。

《烽火青春》的誕生,源於馬丁在香港七年生活的深刻回憶。她從11歲至18歲期間隨家人來港生活,直至2019年,馬丁與許多人一樣,親眼目睹這座城市一夜之間變天,前一刻她還在走路上班,下一刻卻要躲避街頭四散的催淚煙霧,「當時的香港,示威者被冠上『暴徒』標籤,訴求民主的聲音被扭曲成威脅國家安全」。

這份震撼與迫切,馬丁認為文字難以表達當時的複雜情感,因此將原有的短篇小說改寫為舞台劇,並以一名在香港生活的英國少女Millie的視角切入。劇中,Millie原本只想享受生活,後來因為結識香港人Jesse而捲入政治風暴,人生徹底顛覆,並開始反思「及時行樂」的生活態度所帶來的後果。觀眾將透過Millie的角色,真切感受反送中運動期間,香港人所經歷的恐懼、緊張與不屈的勇氣。

馬丁表示自己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但她曾目睹香港一群年輕抗爭者,為了爭取民主和人權而奮戰,他們的勇氣徹底改變她對「抗爭」與「反抗」的理解,她也認為抗爭不再只是叛逆行為,而是一種責任,特別是別人無法再為自己發聲的時候,她因此覺得有責任將這場對話延續下去。

這齣戲也不僅是寫給香港的情書,更是一封對全球觀眾的提醒,當社會需要外界高度關注時,人們選擇無視所付出的沉重代價。《烽火青春》並非試圖塑造「白人救世主」的故事,反而將Millie設定為一個「無知與漠視」的象徵,藉此反映當時不少在港外籍人士的冷眼旁觀,但許多香港人其實至今仍活在這場抗爭中。

#烽火青春 #YouthinFlames
#愛丁堡藝穗節 #反修例運動 #MimiMartin #催淚彈 #暴徒

光傳媒 www.photonmedia.net
附加檔案
2025-08-09 09.28.04.jpg
2025-08-09 09.28.04.jpg (204.17 KiB) 已瀏覽 112 次
回覆文章

回到「Edinburgh」